攝影、撰文 / 紙羊 這台Yashica Electro 35 GSN是外公生前所使用的相機。2009時我向母親表明了想拿去整理的意願,於是送去益昌保修,以嶄新的姿態回到我手中。精緻的造工和沉穩的手感,雖不若Olympus 35系列小巧玲瓏,仍顯落落大方。第一卷底片就讓我相當驚艷,銳利又飽和(顏色應該是相館因素),且全開堪用。直到2017年又拍了一卷並送到彩韻沖洗後,覺得顏色正常許多,少了不自然的過份濃郁色調,成品仍然令人滿意。 ...
傳承30餘年,我的135系單眼系統 - Nikon FM2 + 55/1.2 S.C + MD-12電動過片把手 開始閱讀前先嘗試回答下列問題: 1. 傳統攝影除了拍立得外,不可隨拍隨看。(Y/N) 2. 底片相機張數有限。(Y/N) 3. 底片拍完得送去專門店家沖洗膠卷。(Y/N) 4. 底片的數位檔案是掃描膠卷得到的。(Y/N) 5. 傳統相機大多需要手動對焦,甚至有不具測光功能的相機。(Y/N)...
這週收到來自彩韻的底片成品,終於有照片可以更新實在太好了。 送了三捲135,大約以一個月一捲的頻率慢慢拍著,橫跨去年底至三月初。 畢竟是全職考生,能夠拍的幾乎侷限於自家周圍,或是前往購物的路徑上。 封面的九重葛是平常練習路跑時必經之地。 跑步時都不戴眼鏡,故每次經過都會瞥見一大團朦朧的紅, 雖然只有一抹色彩,但我確信這肯定是一叢絕美的九重葛, 於是某個出太陽的週末午後特意騎車來拍下這張。 ...
這篇測試一下從Instagram外連。 一直把IG定位為一個發廢文、牢騷或隨意打卡的平台, 但仔細思索我的Flickr也是毫無章法,怎麼看就是一個毫無目的的帳號。 或者說,一個毫無目的的人。 唯一整理得較徹底的應該是這個部落格了吧! 一直想把各個社群、圖床整理成有一致性、具風格的photo wall, 最後總因捨不得過往照片所蘊含時空片段的餘溫而罷休。 罷了,繼續當一個毫無風格的人吧。 下列蒐集些近日在家中常吃到的食物, 部分由GR接上微距轉接鏡頭GM-1,最近對焦3.5cm,幾乎是貼著食物拍。 缺點是鏡頭常弄得霧霧的(笑 部分則是用nex轉接Nikon的60微。 ...
這回分享1/15和廖桑去國姓鄉賞梅的幾張照片。 等待國營放榜前的日子,除了準備多益,著實提不起勁再讀專業科。 放榜前的日子漫長而煩悶,這時意外得到一個出門的機會。 1/16正逢婚禮大日,廖桑得力助手們各自滿檔,找上我這生疏已久的考生來啦。 ...
Aston借了他少用的微距鏡給我,於是在閒暇時多了拍拍家中花草的機會。 家裡種滿了花、草、樹木和蘭花,以盆栽的形式。 上圖是我書桌上方的窗台,退伍回家後逐漸布置成現在這樣。 最左和最右邊是在店裡買的,左起分別為乙女心、靜夜玉墜和玉露。 比較高的是金邊虎尾蘭,有天然空氣清淨機之稱,耐陰故適合放在室內。 黑色花盆則是家母隨性組盆,內有鼻頭紅紅的虹之玉、玉墜和珍珠吊蘭。 前排迷你盆是跟隨青草藥學會走訪石門山帶回的山蘇。 ...
Mamiya C220 + 80/2.8 照片拍攝時間介於考完國營至2016年底之間。 由於一月底放榜差臨門一腳,咬牙繼續朝著七月的考試努力。 意即加上服兵役這年已經一年半沒進行影像創作了,連生活照也少拍。 ...
感謝網友Long Tai Yu提供 說起第一部入門底片單眼你會想到哪一台呢? 大學時開始接觸菲林(約2010年),最常在論壇及社群內出現的是Nikon FM2、Canon AE-1或Pentax LX等高度討論且生產量大的機種。 入門時,懵懂無知的我存錢購入一組Canon AE-1 + NFD 50/1.4。 當時只有陽春數位相機的我覺得AE-1已是很棒的器材,豈知拍五、六卷後電路板報銷造成反光鏡無法降下,從此對電子機身敬謝不敏。 隨著眼界漸開,因緣際會下朋友大咪將Minolta X-700借予我拍攝數卷後,方對此類具自動功能的相機重拾信心。 Minolta X-700於1981年問世至2001年停產,近20年的生產期間廣受好評,甚至獲得1982年度EISA的「年度最佳相機」殊榮。X-700亦是日本生產時間最長的機型之一,與Nikon...
By FM2 + 35/2 O 2007年中國的無忌論壇出現一篇文章,講述一批輕便的連動測距相機(以下簡稱RF)並稱之為「旁軸七劍」。 從此,這類外觀典雅且輕巧的不可換鏡小相機熱潮席捲亞洲,炒作捧紅許多小相機。 RF機的頂點非Leica M系莫屬,但鏡頭價位高不可攀。 於是甫入門的新底片用戶轉而尋找高性價比的小型RF來體驗旁軸樂趣,久之價格越來越高,逐漸變得不那麼入門。 有趣的是幾年後出現一篇「旁軸遺珠」,如Canon QL17 l / QL17 ll / QL19、Minolta 7...